选择大于努力,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,因为多半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。
比如小到晚餐吃火锅还是牛排,今天穿黑色还是白色;又如大到选择谁做你的终身伴侣,该辞职跳槽还是默默埋头继续表现;再如当一家公司面对重大战略转型和资源投入时,究竟该如何做出最有利的决策.....
以上的情景,想必你或多或少都经历过。
当我们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时,到底该如何做出客观的抉择?这个问题,曾经困扰着我很长一段时间。因为凡是那些能让我们困扰的选择,往往都是我们未曾体验过的。换言之,对于那些未知的选择,我们并不知道做出的决定是好是坏,以及它会给我们带来何种影响。
所以,我时常说,“有选择比没选择其实更难”,尤其对于一个理性的人而言。因为,过于理性是枷锁,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壁垒。
真正的机会,从来不留给 “有准备” 的人
过于理性的人,身上都有一种毛病,就是容易 “想太多”。用经济学的话说,就是喜欢用成本收益法来思考,把每一个选项量化,从而做出看似客观的权衡比较。
可问题就在于,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的理性,因为当我们面对一个未知的选择时,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和数据都是有限的。
说到底,所谓的理性不过是自欺欺人,它是基于个人的认知偏见。比如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就是我身边那些混的好的人,大多数都是偏非理性的。尤其是拿创业这件事儿来说,越理性的人越难迈出第一步。
因为创业的起心动念往往是 “盲目” 的,它往往是源于一种兴趣、好奇心或者是对某个问题的洞察。
如果你思前想后精于算计,那么多半的结果是弊大于利。
好比你要丢掉前程似锦的金饭碗,舍弃稳定的薪水与高额的福利,忍受亲人朋友的不理解与未来可能遇到的重重阻难......
以上这些,如果单拿理性思维去考量,就会被风险蒙蔽双眼。
相反,感性的人从不善于计算成本得失,他们遇到问题,只会先干了再说。
比如很多人都羡慕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,但之所以不敢付之于行动,缺少的并不是钱,而是一种 “爱谁谁” 的勇气。
就像我曾经的一位同事,之前上班时候每逢周末都会自己驾车外出旅行,到了大的节假日就满世界跑,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,是个标准的 “月光族”。
但即便这样,他还是觉得不过瘾,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好奇。因此他索性辞职,带着一个背包和两万多块钱现金,就开始了自己的 “环游世界之旅”。
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,劝他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。
结果呢?他花了一年时间满欧洲转了一圈回来了,并拿了一笔投资,做起了私人旅行订制的生意,如今活得有滋有味。
所以,每当有人问我该如何识别机会的时候,我的答案是,机会从来不是靠理性识别的,它靠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。
因为只有当你行动起来的时候,才能真正把握住机会。
所谓的选择,本质上是价值感问题
亚里士多德曾说过: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关键看你重复做着什么样的事。”一个人之所以面临选择会纠结,最核心的原因,是缺乏对价值感的认知。
比如我有一个很钦佩的朋友,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保持清醒,即使是在他创业最艰难的时刻,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、不想要什么。
记得有一段时间,他的公司遇到了低谷期,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:一条是当时有个投资人肯投钱,但条件是要他做一件与其价值观相悖的事,但能赚到一笔不菲的 “快钱”;另一条是坚持自己的方向,继续做现在的事,但要冒着几个核心员工离职的风险,并且未必能看到希望。
最后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,并经过长达一年的煎熬才走出困境。
也许站在第三方的角度,你会觉得这个答案很容易给出。但如果你经历过人生的低谷期,你就会明白,很多事情是用理性分析解决不了的。
因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去看,第一条选择才是最优选项,它可以避免你遇到重大的损失和挫折,能够很快地把你从危机中解救出来。
更何况你是拿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,何乐而不为呢?
针对这一点,相信很多人看过一个视频——《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》。
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理论,叫 “黄金圈法则”。
其核心观点是说,当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,先应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,然后再去解决是什么、以及怎么做的问题。
因为前者是非理性问题,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价值感,它能解决许多理性分析所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比如在谈结婚这件事时,我发现绝大多数人表述自己现在的老公或老婆,并不是自己年轻时候臆想中的理想对象。这种想法起初让我大吃一惊。
但仔细想想其实也并无道理,毕竟,当你在结婚前设想的所有可能,都不过是你置身事外的一种判断。
它是一种看似深思熟虑的理性分析,但并不一定是你内心中的真实诉求。比如你年轻时梦想嫁给一个身高八尺的小鲜肉,但结果你喜欢上的是一个不足一米六的糗大叔。唯一不同的是,或许小鲜肉给不了你的安全感,大叔统统可以做到。
所以,越是生活中那些看似违反逻辑的抉择,其背后都是由价值感决定的。
因此,要想做出充分合理的判断,条件不是你是否拥有理性,而是你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价值感是什么。换句话说,为什么选择,比怎样选择更重要。
人生战略不是选择,而是一成不变的信仰
在任何一家企业里,大家都很喜欢谈到一个词,叫 “战略”。
依我个人理解,所谓的战略,其实就是从全局的角度思考资源与目标的适配问题。简言之,就是如何让现在的自己能配得上未来的你。然而,制定战略是个极其复杂的事情,因为每个人的看法不同,对同一件事情的判断因人而异,没人敢说自己企业的战略是最正确的。
因为,战略原本就没对错,它本质上是一个关乎信仰的问题,而信仰又是由价值感决定的。
比如,一个孩子说自己长大后的理想是做个飞行员,而另一个孩子说自己想成为优秀的扫地僧,你能说前者就一定比后者优秀,或者后者一定没出息吗?
同样的道理,据我观察那些真正卓越的人或公司,并不在于他们的战略是什么,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找到了真正认同的信仰,并且始终如一地将其坚持下去。
比如,很多人把 “成为有钱人” 作为梦想,这其实是一种伪信仰。
因为没有人期望自己越来越穷,它只是一种需求而非价值感,即便这种想法很理性,但它依然会在困难面前变得极其脆弱。
反之,真正的信仰来自于非理性的认知,它能够抵抗一切理性的说辞。
好比乔布斯说自己 “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”,换一个普通人说,可能有人会骂他傻叉。
可你要知道,当乔布斯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学生时,他就已经这么想了。唯一的不同之处,在于他把这种信仰延续了下去。所以,在很多卓越的人看来,战略从不是一种选择,而是一种坚持。
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时看过的一本书,是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 · 舒尔茨的《将心注入》。这本书中好几次提到了一句话,“Follow your heart”,即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。
很多年前,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是鸡汤,读起来没有任何感觉。可当你随着时间的增长,时不时地会遇到某个重要节点的选择时,才发现,原来这句话是所有问题纠结的答案。
毕竟,理性能够解决的,往往都是战术层面的选择。而决定你信仰的非理性,才能最终助你达成人生的跃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