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尾草原产于欧、亚的温带,欧美各国均有栽培。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各省区都有种植,但面积较小。猫尾草草质较粗,但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而且适口性好,最适于刈割调制干草,为骡、马、牛极好的饲料,但羊采食稍差。今天好花网就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下猫尾草的栽培技术。
猫尾草(学名:Uraria crinita (L.) Desv. ex DC.)是豆科 ,狸尾豆属多年生亚灌木植物;茎直立,高可达1.5米.分枝少,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,托叶长三角形,先端细长而尖,边缘有灰白色缘毛;
叶柄被灰白色短柔毛;小叶近革质,侧生小叶略小,上面无毛或于中脉上略被灰色短柔毛,下面沿脉上被短柔毛,在两面均凸起,下面网脉明显;
小托叶狭三角形,小叶柄长密被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粗壮,苞片卵形或披针形,花梗花后伸长弯曲,花萼浅杯状,花冠紫色,荚果略被短柔毛;4-9月开花结果。
分布于中国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及台湾等省区。印度、斯里兰卡、中南半岛,马来半岛、南至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。多生于干燥旷野坡地、路旁或灌丛中,海拔850米以下。
猫尾草的生长习性:多生于干燥旷野坡地、路旁或灌丛中,海拔850米以下。猫尾草喜冷凉湿润气候。在降雨量700毫米以上地区生长良好。抗寒较强,地温3~4℃时种子发芽,抽穗期适宜温度18~19℃。
越冬性好。春季气温高于5℃时开始返青,秋季气温低于5℃停止生长。较耐淹浸,不耐干旱。在35℃以上的持续高温干燥条件下,不能安渡夏季。要求中性及弱酸性土壤,以ph值5.3~7.7时为最适宜。
耐碱性较弱,在石灰质含量多的土壤上生长不良。猫尾草寿命较长,一般生长6~7年,在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,可生活10~15年。在陇中西南部地区产量高而稳定。一般亩产鲜草1000~3000千克,种子20~50千克,与红三叶混播时亩产鲜草可达5000千克。
猫尾草猫尾草的栽培技术
猫尾草为长寿命植物,一次种植可利用5—6年,管理条件好的话,可利用10—15年。猫尾草种子细小,出苗和保苗均较难,故要选土壤结构良好的地种植,并保证良好的整地质量。秋翻地,翻后及时耙地和镇压,达到地平土碎。来不及秋翻的地要早春翻,耕翻深度以不少于20厘米为宜。
夏翻地则应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翻耕,以免多雨贻误播种。猫尾草也可在早熟作物之后耙茬播种,即前茬作物收获之后,随即用圆盘耙灭茬和松土,然后进行播种。猫尾草一次种植多年利用,故必须充分施肥,土壤瘠薄的地更应多施肥。猫尾草对氮肥特别敏感,多施氮,适当地搭配磷钾肥。
以基肥为主,每667平方米施优质厩肥2500—3000千克,翻地前施入。酸性土壤种猫尾草除应增施有机肥外,尚需施一些石灰,每667平方米50—60千克,耕翻前均匀施入。猫尾草分蘖至拔节期需肥增多,抽穗至开花期需肥最多。
猫尾草在开花以后需肥渐渐地变少,子粒成熟的中后期需肥最少。根据土质和长势,按需分批、分期追肥。前期以氮肥为主,后期以磷、钾肥为主。施肥宜少施、勤施,以充分发挥肥效。追肥若和灌水结合进行,则效果会变得更好。
猫尾草种子中常混有秕粒和杂质,播前需清选,要求纯度达90%以上时才能播种。选好种子,拌入种肥。种肥的用量为每667平方米用种拌颗粒状复合肥5—6千克,这样不仅给幼苗生长提供养分,还使下种均匀、出苗好。
播种期因地而异。长江以南各地可春播或秋播,通常以秋播为好,而华北、西北和东北南部也可秋播,但秋旱地区仍以春播为好。春播宜早不宜迟,要抢墒播种,从而能保证出苗。播种量为每667平方米播0.75—1.0千克。
播种方式为条播,行距15—30厘米,播深2—8厘米。播后镇压1—2次。猫尾草可与紫花苜蓿、红三叶、白三叶等混播,以提高产量与品质,还可恢复土壤肥力。猫尾草出苗缓慢,幼苗细弱,不耐杂草。出苗后抓紧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,经15—20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。
封行之前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。在返青和刈割之后,都要中耕除草1次。当植株生长减慢,叶色变淡,要及时追肥和灌水,一般每667平方米施氮肥10千克,磷肥7.5千克,钾肥5千克,以促进生长。猫尾草易遭黏虫、玉米螟等虫害侵袭,要及早地发现,并且及时喷药防治。
繁殖方法:猫尾草种子有1层硬壳,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种壳破坏处理才能发芽整齐。生产中农户因种植面积小、用种子量少,常选用硬物(如砖块)摩擦破坏种壳;
种植面积大,种子用量多,选用小型碾米机碾碎处理。种壳处理后,播种前用30-35℃温水浸泡12-18天,促进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。播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。
直播优点是省工,缺点是出苗不整齐、种植密度不好控制、产量较低;而育苗移栽的优点是生长整齐、密植规格合理、产量高。生产中推荐采用育苗移栽。
病虫防治:猫尾草的病虫害少,一般不用施药。在幼苗时有蝗虫、蚜虫为害,可在一定发生量时喷用敌百虫、敌杀死、吡虫啉防治。目前未出现为害性较大的病害,可以不进行化学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