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茱萸,别称山萸肉,山芋肉,山于肉等,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成熟的果实可为中药,俗名枣皮,味酸涩,为收敛性强壮药,接下来好花网为大家介绍山茱萸的繁殖方法,一起来看看吧!

山茱萸(学名:Cornus officinalis Sieb. et Zucc.)落叶乔木或灌木;树皮灰褐色;小枝细圆柱形,无毛。叶对生,纸质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浅绿色;叶柄细圆柱形,上面有浅沟,下面圆形。

伞形花序生于枝侧,总苞片卵形,带紫色;总花梗粗壮,微被灰色短柔毛; 花小,两性,先叶开放;花萼阔三角形,无毛;花瓣舌状披针形,黄色,向外反卷;雄蕊与花瓣互生,花丝钻形,花药椭圆形;花盘无毛;花梗纤细。核果长椭圆形,红色至紫红色;核骨质,狭椭圆形,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。花期3-4月;果期9-10月。

形态特征: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4-10米;树皮灰褐色;小枝细圆柱形,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,卵形至披针形,被黄褐色短柔毛。叶对生,纸质,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。

长5.5-10厘米,宽2.5-4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,全缘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浅绿色,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,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,中脉在上面明显,下面凸起,近于无毛,侧脉6-7对,弓形内弯;叶柄细圆柱形,长0.6-1.2厘米,上面有浅沟,下面圆形,稍被贴生疏柔毛。

生长习性:山茱萸为暖温带阳性树种,生长适温为20-30℃,超过35℃则生长不良。抗寒性强,可耐短暂的-18℃低温,生长良好,山茱萸较耐阴但又喜充足的光照,通常在山坡中下部地段,阴坡、阳坡、谷地以及河两岸等地均生长良好。

一般分布在海拔400-1800米的区域,其中600-1300米比较适宜。山茱萸宜栽于排水良好,富含有机质、肥沃的沙壤土中。黏土要混入适量河沙,增加排水及透气性能。

山茱萸的繁殖方式

选地整地:宜选择背风向阳、光照充足、土层深厚的平地或缓地种植,种植地适宜肥沃疏松、排水良好的中性和微酸性沙壤土,最好靠近水源,发病浇灌。在选好种植地后,在入冬前将其深翻30-40cm,在播种半月前每亩施入3000公斤左右的农家肥或饼肥做基肥。在做宽1.2米、高25cm、沟宽25cm的畦,等待播种。

播种繁殖:山茱萸在播种前,一定要先选好育苗地,将其整平、整细,保证疏松、细碎、平整、无树根、无石块瓦片,并施入一定量的基肥。其次便是选生长健壮优良母树。

于9-10月采摘完全成熟、粒大饱满、无病虫害、无损伤、色深红的果实。除去果肉,经过消毒处理后,留种备用。可以将湿沙和种子混合沙藏,第2年春可以取种播种。如果秋播则只需用不低于70℃的温水将种子浸泡后即可播种,下种后用薄膜覆盖催芽。

山茱萸的春季播种主要是在春分前后进行,将沙藏的种子挖出播种,在育苗地上按30cm行距,开深5cm左右的浅沟,将种子均匀撒人沟内,并覆土3~4cm。此后要保持土壤湿润,一般40~50天可出苗。

压条繁殖:山茱萸的压条繁殖一般是在秋季收果后或大地解冻芽萌动前进行。将山茱萸近地面二、三年生枝条弯曲至地面,将枝条埋入土中,上覆15厘米沙质土壤,枝条先端露出地面。勤浇水,带其生根后,将已长根的压条与母株分开,另地定植。

扦插繁殖:山茱萸可以在5月中、下旬进行扦插。在山茱萸的优良母株上剪取枝条,长15-20cm,保留2~4片叶子,插入腐殖土和细砂混匀所做的苗床。山茱萸在扦插后先浇足水,盖农用薄膜,保持气温26~30℃,相对湿度60%~80%,适当的遮阳,加强水肥管理,在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就可以起苗定植了。

嫁接繁殖:嫁接通常有插皮接法和芽接法。但是嫁接法还是有优点的:山茱萸实生苗繁育难度大,繁育出的小苗定植后10年以上才能结果,而嫁接苗2~3年便可开花结果。采用嫁接苗可使山茱萸早结果。

病虫防治:山茱萸最主要的病害就是炭疽病。病发的高峰期一般是每年的九十月份,而病发的初期一般是每年的六月初左右。防治的方法:用波尔多液进行喷洒,一般两到三次,每个一周左右喷一次即可。而最常见的害虫有蛀果蛾和木擦尺蠖,一般可以使用溴氰菊酯乳油进行喷杀,同时还可以使用敌百虫晶体,防治效果也是极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