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扁竹兰为扇形鸢尾,多年生草本,根茎横生,粗壮,黄白色,节明显;叶黄绿色,集生茎顶,叶片宽剑形,花蓝紫色,蒴果椭圆状,种子扁平,半圆形,棕褐色。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大扁竹兰花期4~7月,果期8~10月。

大扁竹兰地下根茎粗壮,横走,节明显,节上生须根。叶互生,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0~15厘米,宽3~5厘米,基部延长成柄,抱茎,全缘,平行脉多而明显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白色。浆果球形,熟时红色,内有种子1粒。

学名:Irisconfusa,为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,为中国的特有植物。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、广西、四川等地,生长于海拔700米至2,400米的地区,常生于疏林下、林缘、沟谷湿地或山坡草地,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。

生长习性:大扁竹兰喜温暖向阳、耐旱、耐寒,怕积水。适应性强,在低气温达-17℃的地区可以自然越冬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肥沃、疏松、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。

大扁竹兰生长于海拔700米至2,400米的地区,常生于疏林下、林缘、沟谷湿地或山坡草地,于山间疏林潮湿处。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,已经广泛用于绿化。

越冬期养护

灌水防冻:灌水是一项重要的防冻措施,因水的比热较大,冷却迟缓,浇水时能放出大量潜热,故能提高地面温度。根据灌水防冻试验,灌水地较非灌水地的温度可提高2℃以上。灌水防冻的效果与灌水时期有关。最好在立冬前一次灌透,可有效地防止冻害。

冬季施肥:增施磷、钾肥,可有效增强植株的抗寒力。磷是植物细胞核的组成成分之一,特别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;同时能促进根系生长,使根系扩大吸收面积,促进植株健壮生长,提高对低温的抗性。

钾能促进植株纤维素的合成,利于木质化,在生长季节后期,能促进淀粉转化为糖,提高植株的抗寒性。因此,为增强大扁竹兰的防冻抗寒能力,在生长后期,即在霜降前1个半月内适当增施磷钾肥,促其充分木质化,以便安全越冬。

秸秆覆盖:冬灌后,用稻草,麦秆或其他草类覆盖大扁竹兰,可以有效预防冻害的发生。

田间管理注意事项

中耕除草:播种后,一般第一年中耕除草4次,第一次在出苗后进行,以后在5月、7月、11月各进行1次。翌年及以后,只在3月、6月、11月各进行1次。总之,要通过中耕除草,使土壤表层疏松,通透性好,促进养分的分解转化,保持水分,提高地温,控制浅根生长,促根下扎,防止土壤板结,防除田间杂草,控制病虫害传播。

施肥:大扁竹兰是以根茎入药的药用植物,故要多施磷钾肥,可促使根茎膨大,提高药用部的产量。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,每年应追肥3次,分别在3月、6月及冬季中耕后进行,春夏以人畜粪水为主。

冬季可施土杂肥,并增施磷钾肥。大扁竹兰是耐肥植物,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叶片肥大,每年均需大量的营养物质才能使其正常生长,因此,要重视追肥,确保生长之需要。

为使大扁竹兰在采收当年多发根茎,并促其生长粗壮,提高产量和质量,必须在生长前期、中期增施肥料,在后期控制肥水,即在7月中旬以前,在上述每次每亩同等施肥量的基础上再加施4~6千克。

7月中旬以后不再施肥,一般不灌水,只有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20%,植株叶片呈萎蔫状态时才灌溉。这样能促使当年萌发根茎膨大加粗,提高产量和质量。

摘薹打顶:在大扁竹兰的生长期内,除育苗定植当年的植株外,均于每年7月上旬开花,抽薹开花要消耗大量养分。因此,除留种田外,其余植株抽薹时须及时摘薹,使其养分集中供于根茎生长,以利增产。

据试验,摘薹打顶的可增产10%左右,除花蕾的仅增产5.6%。此外,在植株封行后,因通风透光不良,其下部叶片很快枯萎,这时就应及时将其除去,以便集中更多养分供根茎生长,提高产量和质量,同时,可减轻病菌的侵染。

水分管理:大扁竹兰不耐涝,在每年的梅雨季节要加强防涝工作,以免渍水烂根,造成减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