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兰鸢尾为秋植球根花卉,原产于西班牙及摩洛哥的原种。一般在10月中下旬种植,生根萌芽期10月下旬~11月下旬,抽薹期为翌年2月中下旬,始花期3月上旬,终花期4月上旬。
种球成熟期5月上旬,秋季将球根种植入土,选择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机质或堆肥的砂质壤土,覆土为球根的两倍厚。追肥以氮肥为主。花叶娇美,可作切花观赏。
形态特征:荷兰鸢尾为双花茎,花顶生,着花1~2朵,花茎长50.0~75.0厘米、粗0.75~1.10厘米;花蝶形辐射对称,花径11.0~16.0厘米;垂瓣3枚,心形,黄色,具琴状瓣柄,中央部具匙形橙黄色条斑,瓣缘向下弯垂,长7.0~11.5厘米、宽3.0~5.0厘米;
旗瓣3枚,长椭圆形,斜立,白色中略带淡紫色,长6.0~11.0厘米、宽2.0~3.0厘米;地下球茎卵圆形,外被褐色皮膜;每粒母球茎花后可形成1粒卵圆形中心球和4~7粒子球,平均繁殖系数达5.54;成熟开花商品球茎周径8~12厘米,少数可达14厘米。
株高约60-80公分,地下麟茎,植株与唐昌蒲相类似,单叶丛生,叶形为长披针形,先端尖细,基部为鞘状,叶片长出6~7枚,抽出单一花茎,花形姿态优美,有三瓣花瓣,为单顶花序,花色有金、白、蓝及深紫色。
生长习性:荷兰鸢尾为种植球根。耐寒性与耐旱性较强,喜排水良好而适度湿润的微酸性土壤。其生育适温的幅度较宽,在20~25℃左右易开花,遇25℃以上高温则花芽枯死;能耐0℃低温,但遇-2~-3℃花芽会受害枯死。
花芽并非在球根中分化,而是球根定植后,植株伸长至2~3厘米时于冬季分化,到入春后抽薹而开花。在母球基部附生子球。6月份随着地上部分的枯死,球根暂时进入休眠状态。
荷兰鸢尾的栽培技术
球根处理:荷兰鸢尾球根的休眠较浅,常用高温、低温或熏烟打破。高温处理即用30℃处理2-3周;低温处理以8~10℃处理7~9周最为有效,多采用干式冷藏法。熏烟处理是目前最实用的方法。
处理时,先准备可以密闭的房间或以塑料布临时围搭。然后将鸢尾球报放入。若用稻壳作燃料,需用量为每平方米3升,在室内燃烧熏烟,并封闭人口。如此每天1次,连续3天即可。在处理期闻,球根无须特地摊开。
定植:球根荷兰鸢尾一般在9月中旬定植。定植前两周施入基肥。连作地块还应用溴甲烷进行土壤消毒以防白绢病等病害。作好定植床,床幅1.0~1.2米。定植株行距9厘米×9厘米或10厘米×8厘米左右。定植时,若芽尖或根已伸长。要注意匆使其损伤。栽植深度以从球根的颈部刭地表约留5厘米为标准。
切花生产:选择排水良好、微酸性砂壤土,忌连作;选择健壮、无病虫、周径8.0厘米以上的种球作切花生产,周径4.5~6.0厘米仔球作开花商品球培育的种源,种植前进行消毒处理;露地种植一般在10月中下旬,温度0℃以上可露地栽植,生长适温18~23℃;
花芽分化温度8~15℃,最适温度13℃,高于25℃或低于-2℃花芽发育受阻、易枯死;加强水肥管理,注意病虫害防治,整个生长期内,土壤保持充分湿润,施肥以基肥为主,追肥2~3次。
花采切后,施一次营养肥,以利于球茎生长;当花蕾先端着色时为采切适期,切花采切后植株保留2~3枚叶片,以利新球生长;待地上部枯黄时选择晴天挖掘种球,凉干后,分级贮藏。
管理养护
温度:温度是影响荷兰鸢尾生长的最重要的因素。荷兰鸢尾的最适温度为13~18℃。最高不超过25℃,最低温度为5~8℃,遇-2℃~-3℃的低温,花芽易受冻害枯死。生长前期室温保持8~12℃,待花茎渐渐抽出,再逐渐升至室温,温度超过20℃时,切花品质下降,可通过通风、遮阳等措施降低温度,以满足其开花需要。
光照:光照也是影响鸢尾切花品质的重要因素。光照时间长。植株生长茁壮,花序丰满。花色鲜艳;光照时间短,花序单薄,甚至造成盲花。在光照强,温度高于25℃时,适当进行遮阳,同时加强通风,可有效控制切花品质下降;在高温和透光较弱的温室中,缺少光照是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,光照不足时需适当补光。
肥水管理:土壤在整个生长期内保持湿润,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。土壤湿度以手握成团不滴水为宜.湿度不够,往往植株较矮,花朵易枯萎。浇水易在早晨进行,既可有效缓解温室中的空气湿度,又有利于植株保持干燥的状态,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,较理想的空气湿度为75%~80%。
在促成栽培过程中,采取加热和通风的措施,可有效降低空气湿度,避免湿度降低过快,致使叶片枯萎,导致切花品质下降。为提高切花品质,生长期每7d喷1次0.5%的尿素或硫酸亚铁,现蕾前喷1次0.2%的磷酸二氢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