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枝栒子(学名: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.):为半常绿匍匐灌木,高0.5米以下。小枝排成两列,幼时被糙伏毛。叶片近圆形或宽椭圆形,稀倒卵形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有稀疏伏贴柔毛;

叶柄被柔毛;托叶钻形,早落。花1-2朵顶生或腋生,近无梗,花瓣粉红色,倒卵形,先端圆钝;雄蕊约12;子房顶端有柔毛,离生。果近球形,鲜红色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
平枝栒子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、山脊灌丛中或岩缝中。分布于中国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等省。各地常有栽培。枝密叶小,红果艳丽,适用于园林地被及制作盆景等。

形态特征:平枝栒子的叶片近圆形或宽椭圆形,稀倒卵形,长5-14毫米,宽4-9毫米,先端多数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有稀疏平贴柔毛;叶柄长1-3毫米,被柔毛;托叶钻形,早落。

平枝栒子的花1-2朵,近无梗,直径5-7毫米;萼筒钟状,外面有稀疏短柔毛,内面无毛;萼片三角形,先端急尖,外面微具短柔毛,内面边缘有柔毛;花瓣直立,倒卵形,先端圆钝,长约4毫米,宽3毫米,粉红色;雄蕊约12,短于花瓣;花柱常为3,有时为2,离生,短于雄蕊;子房顶端有柔毛。

平枝栒子属落叶或半常绿匍匐灌木,高不超过0.5米,枝水平开张成整齐两列状;小枝圆柱形,幼时外被糙伏毛,老时脱落,黑褐色。平枝栒子的果实近球形,直径4-6毫米,鲜红色,常具3小核,稀2小核。

生长习性:平枝栒子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,耐干燥和瘠薄的土地,不耐湿热,有一定的耐寒性,怕积水。平枝栒子分布于中国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生于海拔2000-3500米的灌木丛中或岩石坡上。平枝栒子在尼泊尔也有分布。

平枝栒子的作用用途

园林观赏:平枝栒子枝叶横展,叶小而稠密,花密集枝头,晚秋时叶色红色,红果累累,是布置岩石园、庭院、绿地和墙沿、角隅的优良材料。另外可作地被和制作盆景,果枝也可用于插花,在园林中可用于布置岩石园、斜坡的优良材料。也可做基础种植或制作盆景。

平枝栒子的主要观赏价值是深秋的红叶。在深秋时节,平枝栒子的叶子变红,分外绚丽。因平枝栒子较低矮,远远看去,好似一团火球,很是鲜艳。在每年的深秋,在植物园里经常有摄影家被它鲜艳的红叶吸引住,成为意外发现,对它拍照。

平枝栒子的花和果实也有观赏价值。其花因开放在初夏,它的粉红花朵在群绿中却默默开放。粉花和绿叶相衬,分外绚丽。枝栒子的果实为小红球状,终冬不落,雪天观赏,别有情趣。

其实平枝栒子是一种很好的园林植物,特别是在园林中,和假山叠石相伴,在草坪旁、溪水畔点缀,相互映衬,景观绮丽。平枝栒子的小枝平行是一层一层的,故树形也很美。

平枝栒子的繁殖方式:平枝栒子的繁殖常用扦插和种子繁殖。春夏都能扦插,夏季嫩枝扦插成活率高。

播种繁殖:种子秋播或湿砂存积春播。新鲜种子可采后即播,干藏种子宜在早春1月-2月播种。移栽宜在早春进行,大苗需带土球。

扦插繁殖:预先做成宽2.0m,长10m,高40cm的插床,插床的底部铺上一层20cm厚的地瓜石,上层铺上一层20cm厚的新鲜河沙或蛭石、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,选用0.3%的多菌灵药液或0.3%的高锰酸钾药液进行基质消毒。然后扣好拱形棚,盖上塑料膜,立牢遮荫网。浇水保持扦插基质湿润。

6月中旬至7月上旬,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、生长健壮、无病虫害、腋芽饱满的带叶嫩枝,剪成10-15cm的插穗。剪插穗时,下剪口在叶或腋芽下端0.5-1cm处,上剪口在叶或腋芽上端0.5-1cm处。

也可保留顶芽,每根插穗上部保留2-3片叶子,上剪口平面形,下剪口马耳形,剪口平滑不裂口,不撕皮。及时放入0.3%的多菌灵药液中进行消毒。为了防止嫩枝萎蔫,最好在早晨或阴雨天采集插穗,并随采随插。

扦插前,在室温无阳光照射处,将插穗下部2cm在0.1%的ABT1号溶液中作速沾处理,为防止插穗基部受伤,扦插时用比插穗稍粗的木橛做好插孔,株距5-10cm,插深8-10cm。

放入插穗用手摁实,扦插后第15d开始产生愈伤组织,第23d开始产生不定根,第30d愈伤组织产生率为99%、生根率为84%,平均每株根数5-7条,平均根长8.5c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