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槐又名洋槐,为豆科、刺槐属落叶乔木,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,浅裂至深纵裂,稀光滑。刺槐原生于北美洲,现被广泛引种到亚洲、欧洲等地。刺槐树皮厚,暗色,纹裂多;树叶根部有一对1~2mm长的刺;
花为白色,有香味,穗状花序;果实为荚果,每个果荚中有4~10粒种子。刺槐木材坚硬,耐腐蚀,燃烧缓慢,热值高。刺槐花可食用。刺槐花产的蜂蜜很甜,蜂蜜产量也高。栽培变种有红花刺槐、金叶刺槐等。
形态特征:刺槐我落叶乔木,高10~25米;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,浅裂至深纵裂,稀光滑。小枝灰褐色,幼时有棱脊,微被毛,后无毛;具托叶刺,长达2厘米;冬芽小,被毛。羽状复叶长10~25(~40)厘米;叶轴上面具沟槽;
小叶2~12对,常对生,椭圆形、长椭圆形或卵形,长2~5厘米,宽1.5~2.2厘米,先端圆,微凹,具小尖头,基部圆至阔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,幼时被短柔毛,后变无毛;小叶柄长1~3毫米;小托叶针芒状。
荚果褐色,或具红褐色斑纹,线状长圆形,长5~12厘米,宽1~1.3 (~1.7)厘米,扁平,先端上弯,具尖头,果颈短,沿腹缝线具狭翅;花萼宿存,有种子2~15粒;种子褐色至黑褐色,微具光泽,有时具斑纹,近肾形,长5~6毫米,宽约3毫米,种脐圆形,偏于一端。花期4~6月,果期8~9月。
生长习性:刺槐温带树种,在年平均气温8℃~l4℃、年降雨量500~900mm的地方生长良好;特别是空气湿度较大的沿海地区,其生长快,干形通直圆满。抗风性差,在冲风口栽植的刺槐易出现风折、风倒、倾斜或偏冠的现象。
刺槐对水分条件很敏感,在地下水位过高、水分过多的地方生长缓慢,易诱发病害,造成植株烂根、枯梢甚至死亡。有一定的抗旱能力。喜土层深厚、肥沃、疏松、湿润的壤土、沙质壤土、沙土或黏壤土。
在中性土、酸性土、含盐量在0.3%以下的盐碱性土上都可以正常生长,在积水、通气不良的黏土上生长不良,甚至死亡。喜光,不耐庇荫。萌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。
刺槐的养殖方法
造林时间:剌槐春、秋2季都能造林。造林方法因地而异。在冬、春季多风、比较干燥寒冷的地区,可在秋季或早春采用截干造林;在气候温暖湿润而风少的地方,可在春季带干造林。剌槐发芽迟,春季待芽孢绽放时造林成活率高,造林时间以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为宜。
植苗造林:丘陵山区造林地以阳坡、半阳坡中下部、低谷带为宜。最适生的造林地为:具有壤质间层的河漫滩,在地表40 - 80cm以下有砂壤至粘壤土的粉砂地、细砂地,土层深厚的石灰岩和页岩山地,黄土高原沟谷坡地。
但风口地、含盐量在0.3%以上的盐碱地、地下水位高于0.5m的低洼积水地、 过于干旱的粗沙地、重粘土地等均不宜栽植刺槐。造林密度要适宜,速生丰产林每亩可栽植110 - 200株;一般用材林可栽220~330株;
水土保持林、薪炭林可栽330株以上。刺槐与杨树、白榆、臭椿、侧柏、紫穗槐等混交造林,林木生长量大,病虫害少。混交方式以带状为好。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成熟年龄一般为20 - 30年,在好的立地条件下为40年。
利用刺槐根蘖和枝条萌发力强的特性,主要采用一至二年生健壮苗(地径≥0.8cm,主根长≥20cm,毛细根发达完整)进行截杆埋根栽植,即起苗时对地上部分保留苗高15~20cm进行短截,栽植时先将苗木根系蘸泥浆保湿后放入已挖好的栽植穴。
扶正苗木,根系舒展,填土分层踏实,春季栽植不须埋土,秋季栽植必须埋土越冬口卅。注意栽植不宜过深,一般栽植深度比苗木根颈高出1~3cm,覆高15~20cm的小土堆埋住苗干,埋土不宜过深应与苗木埋平或苗干外露1~3cm;土堆不要打实,到春季不要刨去土堆,以保持苗木周围土壤湿度。
幼林抚育:幼林抚育管理除了正常的除草松土、病虫害防治外,主要是进行除蘖抹芽、修枝去梢等,培育壮直的主干,促使树干和树冠的形成。
刺槐的繁殖方式:刺槐常用播种法繁殖
播种:刺槐过旱播种易遭受晚霜冻害,所以播种宜迟不宜早,以“谷雨”节前后为最适宜。畦床条播或大田式播种均可。一般采用大田式育苗,先将苗地耱平,再开沟条播。
行距30~40cm,沟深1.0~1.5cm,沟底要平,深浅要一致,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,然后及时覆土厚1~2cm并轻轻镇压,从播种到出苗6~8d,播种量60~90kg/hm^2。
种子处理:刺槐荚果由绿色变为赤褐色,荚皮变硬呈干枯状,即为成熟,应适时采种,并经日晒、除去果皮、秕粒和夹杂物,取得纯净种子。荚果出种率为10~20%,千粒重约为20g,发芽率为80~90%。
剌槐种子皮厚而坚硬,播前必须进行催芽处理,即将种子倒入60~80℃的热水中,用木棒充分搅拌,5~10min后掺人凉水,使水温降到30~40℃为止,然后将浮在上面的杂质和坏种捞除。
好种浸泡24h后捞出,稍干时用细眼铁筛筛去未泡胀的硬粒种子,再进行烫水浸种,已吸水膨胀的种子放入笸箩内,盖上湿麻袋,放在向阳温暖处,每天用温水淘洗2次。4~5d后待种子萌动时即可播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