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佛山兰,兰科,稀有种,又名进兰。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,系古老而罕见的物种,分布重庆(南川区金佛山)区狭窄,数量极少,呈零星散生。植株高15-35厘米。根状茎粗短,叶片椭圆形、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单种属。金佛山兰花期4-6月,果期9月。

金佛山兰结果率不高,不具有以有性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的优势,主要靠营养繁殖维持种群延续。近年来,金佛山兰种群的数量急剧减少、分布区内干扰加剧等状况均表明其濒危程序的严重,因此加强对其进行保护性研究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。

形态特征:总状花序长3-6厘米,通常具3-6花,罕有减退为1-2花;花苞片三角状披针形,长1-1.5毫米,最下面的1枚常近镰刀状,长约1厘米;花梗和子房长1.3-1.6厘米;花黄色,基部稍带白色,直立,不开放或稍张开;

萼片狭椭圆形或近椭圆形,长1.5-1.7厘米,宽3.5-4.5毫米,基部收狭成短爪,先端钝,具5脉;花瓣与唇瓣相似,均为倒卵状椭圆形,长1.1-1.3厘米,宽4-4.5毫米,基部明显具爪;蕊柱近三棱状圆柱形,顶端稍扩大,黄绿色,连花药长约6-7毫米;花药长圆状卵球形,长约1.5毫米;

花丝宽阔,近卵状披针形,长1-1.5毫米;退化雄蕊5,较大的3枚近舌状,白色并具银色斑点,较小的2枚不甚明显,与蕊柱同色;花粉团白色,一端较细,侧面观近镰刀状狭卵形,长约1.6毫米,宽约0.3毫米。蒴果直立,近椭圆形,长约2厘米,宽约6.5毫米,顶端具宿存的蕊柱。

生长习性:金佛山兰分布区的气候冬冷夏凉,霜期长,雾多,雨多,湿度大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喜生于阳光充足的林下、林缘、荒坡、灌丛中。为自花传粉植物,肉质根可沿石缝隙而伸长。花期5月,果期9月。

金佛山兰生于海拔700-2100米的林下透光处、灌丛边缘和草坡上。模式标本采自四川。生于松林下,栎树林下、灌丛中、竹林下或路边草地。土壤PH值为5.0~6.0。

金佛山兰的文化背景

保护价值:金佛山兰为兰科植物中较原始的属种,对研究兰科系统发育和起源有极重要的意义。但由于残存数量不多,极须进行保护。金佛山兰结果率不高,不具有以有性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的优势。

主要靠营养繁殖维持种群延续。近年来,金佛山兰种群的数量急剧减少、分布区内干扰加剧等状况均表明其濒危程序的严重,因此加强对其进行保护性研究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。

保护措施:无任何保护措施,应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予以特殊保护,开展引种栽培繁殖试验,并进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,为扩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。使这一古老而珍稀的植物免于灭绝。

金佛山兰的繁殖方式:金佛山兰可试行一般兰科植物的栽培法,用分生繁殖,并研究用培养基育苗或用组织培养法繁殖。

分生繁殖:春季开花的种类一般在9-10月生长停止时进行分割。秋季开花的种类应在春季新芽未抽出前进行。一般2-3年分割一次。有常见三种分生法:

分株法:分割两茎间匍匐茎而成。用此法繁殖的有春兰、线叶春兰、春剑、建兰、墨兰、大花蕙兰、兜兰、寒兰、蝴蝶兰、舞女兰等。

分叶法:石斛兰茎上会产生不定芽,在芽的基部产生不定根,取带不定根的小植株下来栽植,使其得以繁殖。

扦插法:具长茎的石斛兰,将茎剪下,剪成每段带2-3节的插条,用水苔作基质,插条只露出顶端小部分,根端向下,插条生根发芽,长成小植株后再分栽。

无菌播种法芽:此法一般在杂交育种中应用。要得到杂交种,必须在开花时选定亲本,进行人工杂交授粉。授粉后子房膨大,约经6-8个月,蒴果由绿色转黄绿色时,种子成熟。

当果皮未破裂时,表面用酒精消毒,用清洁刀片挖出种子,播入已灭菌的专一培养基中,进行培养。在播后9-10个月,小苗可出瓶移植到小盆中。

组织培养法:此法是目前大多数洋兰的大批量繁殖方法。是利用兰芽茎尖、花轴等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,切割下来后,放置于灭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。

此法能使优良、稀有的品种在较短时期内快速、大量繁殖。而且培养出的兰花植株系无病毒苗,具有提纯复壮的意义。但此法需一定设备仪器,一般家庭难以使用。适用于大型花场、种苗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