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紫罗兰的拉丁学名:(Saintpaulia ionantha Wendl)又名非洲堇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无茎,全株被毛。叶卵形,叶柄粗壮肉质。花1朵或数朵在一起,淡紫色。栽培品种繁多,有大花、单瓣、半重瓣、重瓣、斑叶等,花色有紫红、白、蓝、粉红和双色等。
非洲紫罗兰喜温暖气候,忌高温,较耐阴,宜在散射光下生长。宜肥沃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。原产东非的热带地区,植株小巧玲玫,花色斑斓,四季开花,是室内的优良花卉,也是国际上著名的盆栽花卉,在欧美地区栽培特别盛行。
形态特征:非洲紫罗兰全株有毛;叶基部簇生,稍肉质,叶片圆形或卵圆形,背面带紫色,有长柄。花1朵~6朵簇生在有长柄的二歧聚伞花序上;花有短筒,花冠2唇,裂片不相等,花色多样,有白色、紫色、淡紫色或粉色。蒴果,种子极细小。
生长习性:非洲紫罗兰原产非洲东部热带地区。喜温暖。湿润和半阴环境。夏季怕强光和高温。生长适温为16~24℃,4~10月为18~24℃,10月至翌年4月为12~16℃。白天温度不超过30℃,高温对非洲紫罗兰生长不利。冬季夜间温度不低于10℃,否则容易受冻害。
相对湿度以40%~70%较为合适,盆上过于潮湿,容易烂根。空气干燥,叶片缺乏光泽。非洲紫罗兰夏季需遮荫,叶色青翠碧绿;冬季则阳光充足,才能开花不断;雨雪天加辅助光对非洲紫罗兰的生长和开花十分有利。宜肥沃、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叶土或泥炭土。
非洲紫罗兰的病害防治
病虫害防治:在高温多湿条件下,易发生枯萎病、白粉病和叶腐烂病,可用10%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雾或灌注盆土中。介壳虫和红蜘蛛在生长期常危害非洲紫罗兰,可用40%氧化乐果乳油1000借液喷杀。
生病的非洲紫罗兰在不同部位的外观上会呈现不同的病征,如花朵部分可能导致不开花、畸型、夭折、色彩不鲜明、数量减少、腐烂等。叶片组织出现畸形、卷曲、黄化、变色、形成褐斑及腐烂等。
茎部分有徒长(节间变长)、褐化、腐烂、虫、菌寄生等。根部褐化变色,腐烂或虫、菌寄生等。非洲紫罗兰的疾病若以引起之因子(病源)来分,可分为两类:
生理疾病:引起生理疾病的因素包括:环境因素如温度过低或过高、湿度过低或过高、光源不适及空气污染等;栽培技术如浇水控制不当,换盆不当,介质物化性质不良,农药、生长调节剂及肥料的使用不当等。
生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要领为学习正确的环境管理及栽培技术;认识各种病征并作正确的疾病诊断;依据疾病诊断改善环境因子或栽培技术。生理疾病并不会传染,而且只要在发生初期调整其环境因素,多数植株仍可复原。
传染性疾病:可分为虫害-常见的有红蜘蛛、蚜虫、介壳虫、根粉介壳虫及蓟马等,这类病原体虽个体微小,但多肉眼可见;病害-病原菌包含病毒、类病毒、细菌、真菌及线虫等。由植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因会传染,故植株中只要有一棵生病,则可能导致整个栽培区的植株都感染。
因此为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,应预防外病株感染原有植株-外来植株应先隔离至少1个月以上,若未发病,再移至栽培区种植;一旦发现病株,务必立即隔离,并喷洒农药或直接将病株丢弃。
同时为预防带有病原植株再度发病蔓延,最好全区农药喷洒;接触过病株的器具、介质等必须进行灭菌工作或丢弃。常见枯萎病、白粉病和叶腐烂病为害,可用65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;虫害有红蜘蛛、粉介,用40q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。
非洲紫罗兰的文化背景
发展状况:非洲紫罗兰小巧玲玫,花色斑斓,极富诗意,是国际上著名的盆栽花卉,在欧美栽培特别盛行。非洲紫罗兰自法国人于1893年在非洲发现后,直到20世纪初才发现它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全年开花不断,而且适应空调环境。
20世纪30年代非洲紫罗兰在美国已十分流行,40年代已选育出许多间色和重瓣品种。至今,非洲紫罗兰在美国已成为主要生产的盆栽花卉,在家庭中栽培十分普遍,而且许多新品种由业余爱好者所创造。
在欧洲,荷兰、丹麦、德国、法国都有批量生产,荷兰在1995年生产盆栽花卉中占第七位,产值达到2140万美元。非洲紫罗兰在欧美已成为窗台植物,在超市中随时可买到。
中国栽培非洲紫罗兰的历史不长,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从美国和荷兰引种试管苗。少数中外合资园艺公司仅有小批量的生产,栽培尚不普遍,但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