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叶兰(学名:Arundina graminifolia (D. Don) Hochr.):草本植物。植株高40-80厘米,有时可达1米以上;地下根状茎常在连接茎基部处呈卵球形膨大,貌似假鳞茎,直径1-2厘米,具较多的纤维根。

茎直立,常数个丛生或成片生长,圆柱形,细竹秆状,通常为叶鞘所包,具多枚叶。叶线状披针形,薄革质或坚纸质。花序通常长2-8厘米,总状或基部有1-2个分枝而成圆锥状,具2-10朵花;

花粉红色或略带紫色或白色;花瓣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与萼片近等长。花果期为9-11月或1-4月。生于草坡、溪谷旁、灌丛下或林中,海拔400-2800米。

分布于中国、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缅甸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琉球群岛和塔希提岛。此花有栽培,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。

形态特征:竹叶兰植株高40-80厘米,有时可达1米以上;地下根状茎常在连接茎基部处呈卵球形膨大,貌似假鳞茎,直径1-2厘米,具较多的纤维根。茎直立,常数个丛生或成片生长,圆柱形,细竹秆状。

通常为叶鞘所包,具多枚叶。叶线状披针形,薄革质或坚纸质,通常长8-20厘米,宽3-15 (-20)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具圆筒状的鞘;鞘抱茎,长2-4厘米。

花序通常长2-8厘米,总状或基部有1-2个分枝而成圆锥状,具2-10朵花,但每次仅开1朵花;花苞片宽卵状三角形,基部围抱花序轴,长3-5毫米;花梗和子房长1.5-3厘米;花粉红色或略带紫色或白色;

萼片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,长2.5-4厘米,宽7-9毫米;花瓣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与萼片近等长,宽1.3-1.5厘米;唇瓣轮廓近长圆状卵形,长2.5-4厘米,3裂;侧裂片钝,内弯,围抱蕊柱;中裂片近方形,长1-1. 4厘米,先端2浅裂或微凹;唇盘上有3(-5)条褶片;蕊柱稍向前弯,长2-2.5厘米。蒴果近长圆形,长约3厘米,宽8-10毫米。

竹叶兰的花语是:沉默不语。竹叶兰幽蓝而惊艳,观赏价值很高而不招展。

名称由来:竹叶兰的名称很多,因其体形大,似芦苇,在台湾被称为“苇草兰”;又因其花形多少有些像小鸟,尤其是远远看去,很像是一只只在原野中嬉戏的鸟儿,又被称作“鸟仔兰”。其属名的拉丁文名称A rundina,则取了苇草兰的意思,是从希腊语arundo(芦苇)变化而来的。

在我国西双版纳,当地的傣族同胞把开着美丽花朵的竹叶兰叫做“农尚嗨”,是一种尽人皆知的解毒良药。据说,有一位姑娘因食物中毒(傣语“农”)而奄奄一息,医生诊断后告诉她(傣语“尚”)用竹叶兰煮水服就行了,姑娘服用了此药,病就好了(傣语“嗨”),竹叶兰的傣语名称由此而来。

生态习性:竹叶兰喜暖湿,耐瘠薄,喜光,不耐荫。生于海拔800-1700m的林缘草丛中,常在河谷阳坡、林中空地、生于开旷草坡上、迹地形成单优居群。